历史上的今天1935年9月17日美国著名作家肯·克西出生

文史公曰:他是继50年代“垮掉的一代”后,震动了不少美国青年的一代小说家;他被称为嬉皮时代的催生者和见证人,一位严肃的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飞越疯人院》是被称为嬉皮时代的六十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经典之作,与在它之前的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以及克鲁亚克的《在路上》在美国和西方一直畅销不衰;小说以疯人院意指美国式的社会体制,反体制意味浓烈。
肯·克西1935年出生于科罗拉多州一个奶牛场主家庭。
1934年迁移到俄勒冈州祖父家, 因其出众的摔跤才能获奖学金进入俄勒冈大学并获新闻学学士。
1959年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写作学位,自愿参加了政府在一所医院的毒品实验项目,尝试过如像LSD这样的毒品.
1962年基于这一体验出版了长篇小说《飞越疯人院》(也译为《飞越布谷鸟巢》)而一举成名。出版后很快就被译成了多国文字,几乎每年都在重版。
《时代》周刊称此书“是向体面阶级社会的陈规以及支持这些陈规的看不见的统治者发出的愤怒抗议”。《纽约客》则说此书“预示了大学骚乱、反越战、吸毒以及反文化运动”。
此书后陆续被改编为话剧,在百老汇盛演不衰。接着又拍摄成电影,一下子囊括了1974年奥斯卡金像奖的4项大奖。这就使《飞越》一书更为走红。
由于滥用大麻, 他在加利福尼亚州被监禁4 月。
1964年他用《飞越布谷鸟巢》的版税组织了一次活动,由克鲁亚克《在路上》主人公迪安的原型尼尔·卡塞迪开着一辆被涂上绚丽色彩,命名为“向前”(Further)的校车横跨美国,车上满载着自称为“快活的恶作剧者”(Merry Pranksters)的一伙,从加利福尼亚到达纽约世界贸易大厦然后又返回,他们试图借助于兴奋剂LSD等寻求精神极乐,成为嬉皮时代的一大事件,当时嬉皮士中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是“你在车上吗”(Are you on the bus)。
肯·克西的第二本小说《永不让步》于1964年出版,书名源自民歌“有时冒出了一个伟大的念头/要跳入河中漂流”,讲的是俄勒冈州某小镇两个独立谋生的伐木工人的故事,他们信奉的人生准则是“永不屈服”,虽然不如《飞越布谷鸟巢》那样具有商业意义上的成功,可却被评论家普遍看好,也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作品。
后来他也写了一些自传性短篇小说、儿童故事、文章等,可影响都不大。
1965年,他同在高中认识的女友法耶结婚。
后来定居于普勒真特西尔(Pleasant Hill ),养育了四个子女,许多嬉皮士去拜访他们,其农场成为致幻兴奋剂时代的一个圣地。
1990年他回到俄勒冈,在俄勒冈大学任教。
1992年以未来的阿拉斯加渔村为背景的《水手之歌》(Sailor Song)——小说描写了全球气候变暖和核污染以及癌症的肆虐,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在“世界之端的爱情”故事。
2001年11月10日在俄勒冈州尤金市患肝癌逝世,享年66岁。
美国及西方的各大媒体对肯·克西的去世反应热烈,称他是嬉皮时代的催生者和见证人。
肯·克西,也译为:凯西(Ken Kesey,1935年9月17日-2001年11月10日),美国著名小说家。
#历史上的今天#
[美国服务器网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